
- 主页
- 大纲
- 教学指导
-
1. 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社会调查与方法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
适学对象
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总学时
54
课程教师
陈晓岚
2. 课程简介
《社会调查与方法》课程从介绍社会调查入手,从社会调查设计、抽样与测量、问卷设计、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的处理和分析、常见统计软件SPSS基本应用、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完整地展示了社会调查过程的各个环节,系统地讲解和阐释了各个环节工作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了规避谬误和常见错误的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对于提升法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加强学生认识和分析社会和管理事实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的视角,学会将相关理论在认识社会、管理及法律问题的操作层面加以运用,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原理、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具备一定的调查分析的能力。
3. 课程目标
3.1. 知识目标:开设本课程,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概念,掌握社会调查设计的步骤和方案包含的要素;理解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内涵,对抽样方法和抽样过程产生的误差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测量的五种方法,懂得使用量表方法进行测量,认识测量中产生的误差;理解问卷调查的用途,掌握问卷封面信和问题答案的设计要点,认识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理解资料收集的方法,掌握访谈法的使用;掌握资料处理和分析的具体方法,并理解各种方法使用的情境,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使用SPSS进行分析和画图;了解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要素,掌握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3.2. 能力目标:能够学会对一个研究主题或者问题进行调查规划,并在调查进行的过程中对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管理和协调控制。能对社会问题和工作问题能从定性和定量等角度进行分析,学会根据工作需要和对象需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结构式访谈或座谈,能从客观事物中收集相关的游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后期的分析,撰写规范完整的调查报告。
3.3. 人文素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出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并能主动积极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社会问题和工作领域的问题能有客观看待并能多角度看待的立场,能发表一定的深刻的见解。
4. 课程单元
“课程单元”是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是指导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为了方便自学,本课程共分成十个“课程单元”,具体安排如表1。
课程单元说明表
序号
课程
单元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实操或讨论安排
常规学习时间
1
单元一
认识社会调查
1. 阐述社会调查的含义和类型;
2. 分清社会调查的若干步骤及其作用和主要内容;
3. 辨析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的不同适用范围;
4. 明确了解社会调查的特征、基本要素和题材;
1. 列举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
2. 阐释社会调查基本过程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3. 举例说明社会调查基本过程的几个阶段。
网上教学研讨。
第1周
2
单元二
社会调查设计
1. 阐述社会调查设计、分析单位、抽样对象、调查问卷、调查实施方案的内涵与外延。
2. 列举和判断收集资料的工具和方法、层次谬误的发生。
3. 辨别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和抽样对象的异同,在不同调查目的和内容中的区别和重叠。
1. 阐释社会调查设计的主要工作、设计抽样方案的主要任务、调查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2. 辨析描述性调查和解释性调查、抽样设计的影响因素。
3. 举例说明分析个人、群体、组织、社区这四种分析单位的应用。
网上教学研讨。
第2周
3
单元三
抽样
1. 掌握抽样的相关概念、类型及基本特点。
2. 掌握抽样的程序。
3. 掌握集中概率抽样的方法,并且能够应用。
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掌握如何减小抽样误差,以及确定合适的抽样样本数量。
网上教学研讨。
第3~4周
4
单元四
测量
掌握测量的概念,以及测量的四个要素
掌握测量的层次
1. 能够对所要测量的概念进行操作化,能够界定概念和确定指标。
2. 学会使用量表来测量人们的态度、观点等。
3. 掌握测量的效度和信度,对测量进行评估。
网上教学研讨。
第5~6周
5
单元五
问卷设计
1.厘清问卷、封面信、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编码、预编码、后编码的概念;
2.列举问卷的基本结构;
3.阐述问卷设计的原则
1. 举例说明问卷设计的步骤、题型及答案的设计、以及如何正确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提问;
2.明确如何确定问题的数量以及问题排序;
3.辨析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
网上教学研讨;阶段性测试1。
第7~8周
6
单元六
资料收集
1. 阐述资料收集方法的类型。
2. 列举资料收集方法的特点。
3. 辨析自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两类资料收集方法的类型和内容。
1. 运用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邮寄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当面访问法和电话访问法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
2. 能进行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方法
3. 掌握调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工作的重点。
网上教学研讨。
第9~10周
7
单元七
资料处理
1. 了解资料整理的作用;以及计算机技术在资料整理中的应用。
2.掌握调查资料整理的程序与方法,分类须注意的问题;汇总的类型与方法。
3.能区分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整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重点了解调查资料整理的相关理论;资料分组的含义,能区分如何选择分组。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并列举统计图的类型有哪些
网上教学研讨。
第11~12周
8
单元八
资料分析
1. 理解和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学会利用这些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
2.掌握集中趋势分析、离散趋势分析,并能用单变量和双变量的统计分析给定的例题进行单变量分析
3.掌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并能用双变量统计分析以及推论统计分析来给定的例题进行双变量分析。
4.理解两变量间的关系: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1. 能掌握交互分类表的形式和要求,X2检验 ,重点掌握关系强度的测量。
2.辨别定序变量、定类变量、定距变量等相关测量与检验
网上教学研讨。
第13~14周
9
单元九
SPSS入门应用
能熟练掌握SPSS中的频数分布表、平均数、标准差等。
基本了解如何通过统计软件来完成数据调整与转化
在SPSS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Means命令和 One-Way ANOVA命令来达到子总体平均值比较与方差分析
熟练利用SPSS软件来进行简单的条形图、线形图、饼形图等几种常见的统计图的计算机生成操作
网上教学研讨。
第15~16周
10
单元十
调查报告撰写
1.阐述调查报告的含义、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2.说明调查报告的作用。
3.了解并掌握调查报告的结构形式及其要求。
能撰写规范完整的社会调查报告
网上教学研讨;阶段性测试2。
第17~18周
5. 课程准备
5.1. 教师准备
5.1.1. 文本教学资源
主教材:于莉、邓恩远著,《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辅教材:风笑天著,《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
(美)艾尔·巴比著,译者:邱泽奇,《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郝大海主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版。
5.1.2. 网络教学资源
本课程网上资源包括:修读单元、指定教科书、参考书目、相关文件等。
影音材料包括:课程辅导视频、重点难点讲解微课程、微课视频、学生论坛等。
5.1.3. 实验工具
能联上互联网的电脑或手机。
5.2. 学习者准备
5.2.1. 文本资料
主教材:于莉、邓恩远著,《社会调查方法与实务》(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辅教材:风笑天著,《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版。
(美)艾尔·巴比著,译者:邱泽奇,《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5.2.2. 网络环境:电脑或手机,有上网条件。
5.2.3. 实验工具:能联上互联网的电脑或手机。
6. 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环节:
6.1. 进入课程学习平台学习或阅读学习内容辅导,按照老师的指引开展学习;
6.2. 阅读课程指定的教材和参考书目;
6.3. 参加学校安排的讲授辅导和讨论课;
6.4. 阅读实训室里的实训任务,参加学习平台的讨论和活动;
6.5. 在学习期间按时完成考核测试。
7. 学习评价
参照考核要求栏目中的比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以社会调查程序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社会调查实施过程的内容为核心来组织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课程内容分为十个单元。根据任务功能进行情景设计和任务排序,重视由浅入深递进式教学。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管理和法律的方法能力,能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具备一定的问题认识和问题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概念,掌握社会调查设计的步骤和方案包含的要素;理解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内涵,对抽样方法和抽样过程产生的误差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测量的五种方法,懂得使用量表方法进行测量,认识测量中产生的误差;理解问卷调查的用途,掌握问卷封面信和问题答案的设计要点,认识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理解资料收集的方法,掌握访谈法的使用;掌握资料处理和分析的具体方法,并理解各种方法使用的情境,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使用SPSS进行分析和画图;了解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要素,掌握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三、教学方法
系统讲解、案例分析、调查实践、分组讨论
四、教学条件
(1)网络;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PPT课件和授课视频;
(4)资料和文献